房贞兰
“诲人不倦,不仅要传授讲解知识,更要引领研究生同学创造知识。”
阐释:
孔子曾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作为一个学生需要学而不厌,作为老师则需要诲人不倦。相较于小学,中学和大学素质教育阶段,诲人不倦更多的表现为对于知识的传授和讲解,而研究生教育,则不仅要传授讲解知识,更要引领研究生同学创造知识。
研究生结束大学课程的学习,进行研究课题的探索后,经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他(她)们的求助对象首先就是各位老师,但这些问题往往都是非常的简单有时甚至有些可笑。作为一个研究生导师,此时就要耐得住性子,认真地解决研究生们面临的问题,力求讲细且讲透。这也是对导师们最起码的要求。由于现在学科交叉,大多前沿课题都需要不同的学科背景,而同学们在大学学习的课程大多还是集中于某一具体的学科方向,因此在进行前沿课题研究时,总会面临相当大的困难。为促进研究生们更快进入研究状态,则需要导师们进行特异指导。比如从学生的学科背景出发,从之前学习的基本理论出发,来推导或者解释相关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这样会让同学们尽快的把所学知识与现有需求联系对接,激发起科研兴趣,更好的开展科研工作。以纳米生物标记材料为例,对于学物理的同学,根本搞不清楚纳米颗粒是如何识别肿瘤细胞的;对于学化学的同学,则弄不明白,单电子数的多寡对于磁共振成象造影的影响;如果从DNA碱基对特异识别的角度讲开来,如同正负电子的相互吸引,而表征原子用到的四个量子数中的本身就有一个自旋量子数,一些貌似深奥且拗口的学术术语,就变成一幅幅清晰的物理画面,更容易让他们学明白,弄清楚。
然而对于一些需要在实践中学习的操作和相关软件则需要对研究生们的自我摸索有一定的容忍度,或许反复教三四次之后,他们也能基本掌握;但是从知识的掌握程度,需要他们在不断的失败中,掌握自己进行相关课题研究的感觉。从研究生的培训来讲,很多具体的知识前人已经总结完善,需要的是他们尽快的学习领会,而对于创造新知识的过程,则需要他们自己进行研究。有些研究生在读书期间,工作做的非常好,但离开原课题组后,工作做的较差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研究生自己的科研嗅觉没有培养出来。因此对待一些有创新性挑战的工作,诲人不倦更要注重培养这方面的技能。
因此,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既有知识学习的过程,也有创造知识的过程。诲人不倦既有多学科思维的诲人不倦,又有容许学生犯错误,培养科研嗅觉的诲人不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