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NanjingTech | Contact
师德建设    
  党建园地   
  工会   
  团委   
  师德建设   
  校友之家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党群建设 师德建设 正文
【2014师德建设主题教育】陶然:构建师生共同体
 添加时间:2014/12/03 发布: 管理员
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中查看。

 

构建师生共同体

先进材料研究院 陶然

 

当好一名大学教师,任重而道远。在社会转型期,师生的工作、学习及生活状态正呈现出复杂态势。教师一方面形而上地追问着学问的意义,探究着“象牙塔”内的“方程式”与“理论推导”,享受着沉静学问与不倦育人的快乐;另一方面也形而下地承受着生活的重担,体味着柴米油盐的现实,不惜为夯实物质基础而难免世俗与功利;学生则一方面“幸福”地沉浸于相对纯净的校园生活中,另一方面又“幸或不幸”地接受着来自现代社会生活的各类信息,被其牵引和影响着。

基于此,当好一名大学教师,建构友好互动、健康积极的高校师生关系,需要以一种共同体的理念引领,着眼于实现师生共同发展、合力互动,着眼于推动高校学术科研与思想文化建设、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与大学生全面素质培养以及大学使命与责任履行。

 

一、独立与平等:共同体的前提

高校师生共同体关系的建立需要双方共同的认识、共同的努力,单靠任何一方都是无法持续进行下去的。在人格上,高校教师与大学生之间是独立而平等的,应互相尊重,高校教师需要树立权威,但这不是行政意义上的权威,而是学术意义上的权威,是学术上的造诣、人格上的魅力而使自己获得的权威;在学业上,高校教师通过系统的、深入的教学,传授的是学科领域的经典领域、科学研究的方法,相比较于大学生从网上或者其他渠道获得的零碎资料要翔实、有价值的多,帮助大学生们学会将信息转化为知识。大学生应将课堂上所传授的内容认真领会,并在课后进行有益的融会贯通,将课后学习与课堂学习进行密切关联,相互补充。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仍要做好严格教育、引导,既要规范课堂教学秩序,杜绝任何逃课、开小差等行为,又要提高自身的授课水平,以内在的优秀教学质量吸引大学生们的学习注意力,认真地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中,以学习型氛围为特征的外部环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并不是一味地迎合甚至是放纵学生的个性“自由”与“张扬”。只有这样,高校教师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非但没有降低,反而使得尊重教师这一基本要求可以“内化”为他们的情感需要。

 

二、爱与责任:共同体的基础

建立师生共同体,需要爱与责任的投入。首先,教师与学生之间以爱与责任影响各自的教育态度与学术态度。“尊重教师”与“以学生为本”双线并进。促成师生学术和情感交流的双重良性互动,在学术交流中建立深厚的师生情感,并以此推动学术共建的进行。在情感上的接近,有利于师生在学术上的互动。在高等教育中,强调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大学生们勇敢地向学术权威挑战,高校教师要不断地对于他们的挑战做出应答,这种呼应完全从学术角度出发,是为了学术建设考虑,在积极的学术对话中,师生双方都在学术、心灵上得到升华。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和大学生的和谐相处,有助于激发职业使命感和学术荣誉感,而大学生们在情感上愿意亲近教师,则在与教师的学术切磋和交流中表现会更自然,更活跃,从而在这种学术对话中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增强学术研究的信心,丰富自己的学术体验。再者,教师与学生共同以爱与责任看待并从事高等教育事业。将个人的发展与高校的发展、国家的发展密切联系起来。教师要将人才培养作为重要的教育任务,不但传授知识,而且要以国家发展需要、社会公民责任等引导教育学生。学生应树立对自己、对家庭、对教师、对学校、对社会的责任感,与教师一起,负责任地走好自己成长的每一步。

 

三、分工与合作:共同体的表达方式

作为高校管理者,需要将教师与学生作为平等、独立、自由的两个群体来对待。要重视他们各自的需求,倾听他们的声音,帮助明晰他们在合作中的分工内容,进一步增强高校师生既独立又互动的合作意识。要让师生不但关注自己的需求,还要正确认识到自己在满足对方需求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所承担的任务。只有当个体真正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才能最佳地实现教育效果,有利于教育实践活动的顺利、持续进行,真正在教育过程中体现“教是为了不教”,“授人鱼不如授人渔”。从教育者这方面来说, 在敦促大学生们刻苦学习的同时,高校教师自身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再将自己凌驾于大学生之上,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以纯净、向上的精神面貌感染大学生们。只有真正意识到自己在教育中的主体位置,积极备课,把客观的知识内化,以形象生动的方式认真传授给学生,并且在授课过程中,能主动发现自己知识结构的不足,加以完善,才能有利于教学效果的优化。教师要乐于将从实践中、从理论研究中获得的成果与大学生们分享,带领大学生们走入学术殿堂,教他们学会搜集资料,学会做研究,学会发挥创造性。在这种引导的过程中,形成真正的教学相长氛围。从受教育者这方面来说,更是需要在接受信息的时候,进行积极“个体建构”,与已获得的知识进行比较,如发现是原有不足的,要及时“吸收”;发现有冲突的,要及时“设疑”。

 

四、多方交融:共同体的内在活动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者之间、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合作关系的建立也是相当重要的。“教学相长”体现的是积极的师生关系,因为人的知识层面、知识结构、生活背景等都不尽相同,需要互相补充,需要“交流”。集体备课、授课竞赛等则是教育者之间交流的形式。在学生中培养团队精神、采取合作做实验、课堂讨论等形式是更好地体现了受教育者之间的“交流”。新型的授课方式注重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批判精神,注重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及时掌握,并不停留在简单的“讲课”、“听课”上,多媒体教学软件也为这种“互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五、共同成长:共同体的发展诉求

在“生活世界”与“意义世界”双重维度考量下,教师与学生成为思想与行动均有着丰富色彩的主体。师生关系也因此更为复杂与多样化。从人的成长意义上来说,成长是永恒与动态的,不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来说,时间、空间、事件等都记录着他们的成长。与此同时,作为密切发生交互行为的师生双方而言,彼此成就着对方的成长。一般意义上,我们认为教师的知识、品格、行为以有形或无形的方式影响与引导着学生的成长,但其实从另一方面来说,学生课堂上传递的有声或无声的信息也在影响着老师的成长与变化。因此从成长意义上来说,师生是有着成长需求的平等个体。而我们经常会将教师的成长需求或者说将教师从学生的交互行为中获得的成长体验忽略了。这也启示着我们在关注学生成长的同时,也应关注教师个体发展的需求与动向,以及师生交互行为对于教师、学生的价值所在。

 


Copyright © 2017-2019 南京工业大学先进材料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官方微信
地址:南京市新模范马路5号138信箱 总共访问:   [旧版回顾]
电话: 025-83587982